<全家哈哈哈>
等待
父母優先次序的反思


/陳志偉
 








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我青春期的時候,父母不在我身旁,許多時候,我總是在等待。
 我們這一代的等待
         三、四十年前,在那個台灣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年代,許多年輕夫妻舉一生搏命打拚。拚贏了,今天可能已經是「某某集團」;拚輸了,便可能開始因為負債或票據亡命天涯。
        只是無論是前者或後者,這群台灣經濟的帶動者,經常必須賠上家庭。贏了,他們更要加倍工作,先把家庭生活放在一邊;輸了,孩子則是直接的受害者,父母經常是一夕之間就消失了。
        於是我相信,我不是唯一的等待者。當時一定有很多孩子跟我一樣,等待著父母的出現,等待著可以跟他們說幾句話,等待父母對自己的表現肯定,等待著父母的陪伴。
        二次大戰過後的羅馬尼亞,政府為了加速生產力,鼓勵年輕夫妻大量生育。但生產後的孩子父母往往生養不起,政府便蓋起大型教養中心收容這類的孩子。這些在教養中心的孩子因為缺乏親情,整天幾乎單獨躺在自己的小床上。後來羅馬尼亞的經濟崩潰,政府開放西方國家來收養這些孤兒,竟然發現這些缺乏親情的孤兒行為都不正常,不僅無法發展正常的人際關係,經常獨自坐在牆角以頭撞牆,而且智商幾乎都偏低,行為明顯異常。
        所幸我的等待終究沒有落空,我的外顯行為看起來也不至反常。不像那些羅馬尼亞的孩子,永遠等不到父母的擁抱。
 我們下一代還在等待?     
       可是我們這一輩三十年前的等待,三十年後改變了嗎?






      三十年前,我們的父執輩為了打拚,放下了家庭。他們當時不了解讓孩子等待,對孩子一生發展的負面影響。但如今,我們這一輩接上來,生活小康了,知識豐富了,但孩子的等待改變了嗎?






       你一定聽過這句名言,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」。如果有人舉辦影響台灣教育最大的標語,相信這句話一定榜上有名。 依照這句話震撼人心的程度,應該出自哪位大文豪、大教育家、大哲學家的口。可能是孔子、蘇格拉底那一層級的巨擘才說得出這麼有學問的話吧。
       好笑的是,這句話竟然只是來自奶粉的「廣告詞」,十一個字,幾乎桎棝住現在台灣所有做父母的心。 2008年,台灣地區的出生人數首度跌破20萬人。2009年,台灣平均一對夫妻生不到一個小孩。許多父母,無論是白領或藍領、金字塔頂端或社會底層,最多就這麼一、兩個寶貝,於是傾一家之力投資在這個孩子身上。而為了繼續維持投資孩子的成本,這些父母花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,從孩子站在起跑點開始,陪伴者多半安親班或才藝班老師,了不起是接他下課的外籍僱傭!
       沒想到,這些資源如此豐富的孩子,結果還是等待。他們等待一堂接一堂的才藝課結束,等待睡前能見父母一面,等待週日能和一週沒講上幾句話的父母出遊,等待著能與父母吃頓晚餐。 他們的等待,有時比卅年前更難實現。
       陪伴是父母的本分 或許,你我就是典型的「成功焦慮」的父母,不僅焦慮自己的成功,更焦慮孩子是否符合我們要的成功。我們焦慮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,從小把孩子的行程排得跟大人物一樣滿。似乎少上一堂才藝課,少對一個數學題,孩子一輩子就得跌落谷底、萬劫不復。更可怕的是,上這些課,爭這些分,為的可能不是孩子的志願,而是父母的面子。
       一位國內首屈一指的家庭教育專家到某國中去演講「如何讓你的孩子考好基測」,因著這個題目,滂沱大雨的夜晚,300個座位擠得滿滿的。但這個家庭教育大師沒教家長們,考前應該加強那個科目,或是如何培養考前衝刺的氣氛。她更沒有提供,那一種撇步,可以快速讓孩子多得50分。她只給了家長以下觀念: 「只要父母的婚姻關係良好穩定,讓孩子知道,無論發生什麼事情,爸媽不會離開他,會一起在他旁邊陪他、支持他。這樣的孩子基測成績一定在家長的期望之上。」
       生命不能等待 「孩子的安定在於父母的陪伴。父母找出時間陪伴孩子,這不是父母的工作,而是父母的本分。陪伴孩子沒有時間的量,不可能有相處的質,先求質再求量絕對是藉口。家長強迫自己排出時間每天陪伴孩子,孩子的安全感滿足了,自然不會辜負你為他擺上的時間。」    
       五月天,考季又到了,你要孩子考好基測嗎?不是贏在起跑點、不是在補習班間穿梭匆忙,更不是與孩子在分數上錙銖必較。而是,請所有做父母的,不要再讓孩子「等待」。主動陪伴孩子,讓孩子與父母之間有安全的依附,深信他們必定回應你的期待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ACE 的頭像
    GRACE

    GRACE的珍貴角落

    GR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